来自兰考试验区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样本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我国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2016年,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正式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并升级为《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增加了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新指标,该指标体系涵盖3个维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用情况、服务质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切实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对我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为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发展的普惠金融经验,浙江省宁波市、陕西省宜君县和青海省均在积极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宁波市主要立足移动金融探索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宜君县则侧重于为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经验;青海省重点在立足农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扶贫相结合的路径。而兰考作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重点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特别在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县域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探索。

而作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兰考县承载了为我国贫困县域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神圣使命。自20161226日兰考县正式成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兰考县探索形成了以“一平台四体系”为特征的兰考模式,初步找到了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范本意义。

“在试验区建设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使单笔服务交易成本趋于零、利用大数据向下拓展服务空间和防控风险,既发挥数字金融的草根效应,也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现,普惠金融服务必须紧密结合县域、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普惠金融业务才有回报,才能产业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兰考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彦涛表示。

王彦涛介绍,较其他地区,兰考县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有自身独特亮点:一是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在普惠金融落地路径上呈现出“线上+线下” “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特点,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落地县域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了农民工金融服务,专门为农民工在城市“进得去、留得下、过得好”延伸金融服务;三是突出了扶贫、普惠和县域发展的有效衔接,在机制和产品设计上,注重分类对等、精准对接,助力实现“脱贫可致富、致富能久远”;四是强调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产业支撑,注重通过产融结合,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注重信贷与信用的联动,特别是通过普惠授信中的“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既解决了信用建设对普惠金融落地的支撑不足问题,也通过信贷解决了农村信用建设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等棘手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兰考县已经实现无线Wifi对全县115个贫困村全覆盖,并建立起县--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普惠金融服务站村村全覆盖、普惠金融产品户户全覆盖、普惠金融服务人人全覆盖,群众的满意度、获得率得到很大提升,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测算,兰考县普惠金融指数已由2015年的全省第22位上升到2018年的全省第1位。

(注:内容来源于新浪网)